本期核心观点:
品牌Ġ点的核心在于找到自己产品或品牌那个可以产生记忆,植入消费者大脑的信息标签,不仅如此,还要有勇气做取舍,只强化唯一的那个标签。
文章字数:2161字
阅读估计:3分钟
提示:加入脑细胞社群或者订阅《高臻臻7分钟商学院》,请加微信公众号:脑细胞
Ġ点,对产品来说,就是卖点;对媒体来说,就是新闻点;对消费者来说,就是痛点。
如果一个女人全身都是Ġ点,那她就是花痴,同样,任何一个品牌、任何一个产品,在同一时间、空间只能有唯一的一个Ġ点,正确寻找到这个Ġ点,非常重要。
一家小面馆的G点
下图是我朋友圈的一个截图,魔女是著名的美食家,上面的评论很有意思,说这位开面馆的创业者,要做满300个品种的面。若真做到300种面,这300种面就是这个面品牌的Ġ点。
大家想想,在朋友交淡过程中,普通面馆的场景会是这样的:“臻臻,请你吃面,那家面挺好吃的”,而他家的面的场景是:“臻臻,走,请你吃面,那家面有300多种味道”,相信后者的记忆穿透性是强很多的。
而且还具备其他面馆不具备的很多新属性,如:广告语可以打,吃面吃一年,每天不重样。再比如,再开发一种面叫“下面随机”,直接用手在ipad上转罗盘,随机到什么面,吃什么面。当然,任何事情是有利有弊的,他增加的面的品种,也意味着他可能会增加自己的管理难度。但是这个面,我依然很期待,因为这个面有Ġ点。[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
三宅一生的Ġ点
三宅一生是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以超有创意的服饰闻名于世。乔布斯喜欢他设计的黑色高领衫,三宅一生于是给他做了100件。两位大神同样是 “极简主义” 的领军人物,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乔布斯喜欢上了三宅一生的衣服,而三宅一生的Ġ点很奇怪,是“一块布”。
一般来说,服装的设计都是先确定面料、材质、花纹、色泽以后才会着手进行生产,不过在三宅一生这里,这种顺序完全被颠覆了,服装的样式和面料几乎同时产生。比如“一生褶”就是对“一块布”的一次突破性实验。“一生褶”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最终衣服是什么样子连设计师自己都不知道。首先设计师缝制好这件衣服,这个时候的衣服雏形可能只是个奇怪的四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尺寸也显得过于巨大,其实就是一块很大的布。接下来要将它折叠起来,放在特制的褶皱机中,随着齿轮的转动,面料在高温的作用下褶皱定形,一件独特的褶皱服装就诞生了,而在之后的水洗中,这种褶皱也不会消失。
“一块布”(A Piece of Cloth)是三宅一生设计理念的根本,起源于1970那块名为“piece of cloth”的,插入了袖子的棉纱亚麻布。做为他设计的起点,这是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作品,他说现在仍然会经常回到那个点上,因为那是衣服永恒不变的源代码,而这个“一块布”的设计思路变成了三宅一生独特的G点,甚至升华到了哲学高度。
日本人制衣时通常从平面开始,并非立体剪裁,作为从中国的唐代传入日本的和服,是宽衣体系的代表作样式之一。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的美学是重现“有”和“存在”,反映在服装设计中就是精确、合体的三维裁剪,即把人体凹凸有致的线条,优美地塑造了出来,这种设计传统,强调感官刺激,追求丰胸、束腰和翘臀,而造成的结果就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人性的束缚,所以,你穿过很舒服的西装吗?
在做本期节目提纲的那天正是周杰伦出新专辑《床边故事》的日子,我是边听周杰伦,边思考着本期的内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一个现象,凡是比较牛的,有标签记忆点的明星都是有显著Ġ点的明星,比如:周杰伦的Ġ点就是“屌”,凤凰传奇的Ġ点就是“广场舞”,王菲的Ġ点就是“天后音”,而没有Ġ点的明星往往只是过眼流星。[第二次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
二维码蛋糕
有一位做蛋糕的老板找到我们脑细胞团队,他告诉我现在他们虽然生意还不错,但是现在同质化竞争严重,问我怎么才可以做差异化。他的品牌叫X蛋糕,我的建议一定要给这个X蛋糕找一个Ġ点,而X蛋糕这个名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未知”,一定要把这个点做足,我建议他做二维码蛋糕,把X蛋糕做成一个社交工具。技术上这样实现,先把蛋糕上印刷上可食用的二维码,然后顾客在购买的时候扫描这个二维码,然后可以输入文字,声音甚至视频,当蛋糕送出以后,收蛋糕的人再次扫描这个二维码,即可重现声音或者视频,这块技术系统的开发成本也不高,可以直接用微信提供的接口进行系统开发,便宜的话可能就几千元。
但是在食用场景上,可以发挥的地方就很多了,比如,中国人不擅于表达,比如父亲节的时候给父亲送蛋糕,和女朋友一起录一段爸爸我爱你。在男朋友过生日的时候,偷偷的找男朋友的兄弟们,每人录一段“在自己眼中,我男朋友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样子”。而且这个二维码蛋糕也不怕别人技术山寨,因为只有他的品牌叫“X蛋糕”,品牌到产品,再到营销活动都是统一、毫无无违和感的,而且我还给他想了一个slogan:X蛋糕,一份未知的惊喜。
人的Ġ点
不光是品牌和企业,任何人都需要标签,有清晰标签的人可能女朋友都要多几个,哈哈。中国人一群陌生朋友聚会,想想,你最想知道的获得的信息是什么:“这个人是做什么工作的?”,这就是在给人在划标签。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可能忘记了某个人的名字,但是总是记得他的标签,比如这样的场景:“咦,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呢?但是我知道他是做装修的”。
所以让别人记住唯一的记忆标签,将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反之,若标签太多,比如他好像又在做金融,又在做电商、还在开餐馆,那对方会觉得这种万金油很不靠谱,也难以产生记忆。
我创业十六年以来,前8年都在给自己贴“互联网”的标签,虽然2007年以后我不做网站开发了,但每个月依然都有很多做网站需求的朋友来找我,我什么事都不做,都比一些专门做网站开发的公司的业务多。这个就是标签的力量,而我现在对外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品牌/营销”。
好了,木匠不赚漆匠钱,无论是品牌还是个人,建议最好尽快找到那个唯一的Ġ点。[最后一次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