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本期核心观点:

现在互联网概念深入了各行各业,很多线下实体店的老板都心痒痒的想把自己的生意搬到线上去,结果几年下来,亏的一塌糊涂,甚至把原有的线下生意也给影响了,今天我们就通过案例来看看线上线下如何来联动。

提示:加入脑细胞社群或者订阅《高臻臻7分钟商学院》,请加微信公众号:脑细胞

 

现状:线下企业到线上举步维艰

 

现在互联网概念深入了各行各业,很多线下实体店的老板都心痒痒的想把自己的生意搬到线上去,结果几年下来,亏的一塌糊涂,甚至把原有的线下生意也给影响了,我有一位昆山的老大哥,养阳澄湖大闸蟹的,原本主战场是给高端的酒店酒楼供货,生意应该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结果心痒痒,在2013年开始做大闸蟹的传统电商,开淘宝店,后来又做微商,全国各地四处报名各种互联网的培训班,不便宜哦,每次学习几千、几万的就出去了,还高价吸引人才来组建互联网团队,结果几年下来亏了2000多万,最近我问他:“现在互联网销量做得怎么样了?”他说:“不做了,不做了,以后再也不碰互联网了,就老老实实的做线下就是了”,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这几年,我自己身边的这种类似的故事都听说了不少。

 

现状:线上企业到线下也是内功不硬

另外一方面,是一些互联网行业,总觉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管是做淘宝的,做外卖的,还有些做微商的,总感觉这个流量都是第三发平台给的,说没有就没有了,平台说封杀你就封杀你,而且也为了品牌实力感,纷纷选择落地,结果也是碰得头破血流。

 

比如之前一位做微商的大佬朋友到我家做客,咨询我怎么经营实体店,半年时间代理商们开了1000多家他的微商品牌的实体店,代理商们有钱嘛,但是结果90%都不赚钱,反而引得代理商们纷纷找他抱怨,他也是焦头烂额,我说这个事情是必然的,因为微商从业者大部分都是宝妈,没有创过业,甚至没有做过生意,商业运作能力不强,微商因为从业门槛低,发发朋友圈就可以赚钱了,但是开实体店,开玩笑,那是系统性工程,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宝妈微商把店开起来了,结果请人来看店,成本高了,不赚钱还亏钱,自己看店,结果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又给陷进去了,而且还赚不了多少钱,和原来在床上发发朋友圈就可以赚大钱的状态是天壤之别,那当然会抱怨。

 

线下往线上走,感觉是找死,线上往线下走,也是一地鸡毛,但是又感觉没有另外一半不行,那到底线上线下如何联动呢?我来说说我自己个人的理解,未必全面,仅给同学们开开脑洞,做做启发。

 

企业的线上和线下同时联动有意义吗?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大部分行业里,线上线下联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前提是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重心,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营销分为了两个部分——营和销,营就是做品牌,做声音,做影响力,求名;销就是做转化,做盈利,做利润,做流水,求利。线上线下那就分别对应着这两个部分,要分开来匹配,做线上或者线下,求名就不要求利,都求,很可能就要出问题。

 

我来举个例子,在很多人的眼中,我之前做的老枝花卤感觉是一个电商品牌,因为有淘宝、有天猫,但是实际那只是在初期的时候给大家的印象,但是真正赚钱的地方在线下实体店,不要看它电商销量还不错,但是实际不赚钱,甚至亏钱,因为综合算下来,由于线上团队的工资高、运费高、退换货成本、包装成本、引流成本等等会导致线上的成本远高于线下,那为什么不砍掉电商板块呢?因为初期如果没有电商板块,就和一般的线下路边卖卤菜的没区别,就不可能吸引到全国的各大媒体的免费报道导致品牌起势。另外电商是可以让消费者提前跨空间做体验的,这样就可以收集很多数据,到底哪个城市,哪个区,哪条街的消费者最喜欢在淘宝上买我们家的东西,是我们的粉丝,那对线下开实体店的选址也有了数据的支持,而且一开店就马上有粉丝的销量支撑,那实体店的存活率就会高一些。

 

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老枝花卤线下实体店排队照片实拍

 

那可能你又会问,为什么不线上线上两只脚走路呢?这样更稳,是的,我在早期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结果发现真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线下产品线是餐饮逻辑,要求的是新鲜,而线上产品是预包装的零食逻辑,要求的是保质期,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线逻辑同时进行,在管理上会让创业初期的团队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团队也是,线上线下团队是两种人群,会导致两种人群很难在同一个企业文化下融合,最直接的就是工资体系不一样,其实是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和成本,所以在老枝花卤这个项目中,其实重心是在线下,求利,而线上只是求名做品牌,结论是什么?在企业的初期,有且只能有唯一的一个盈利重心,线上或者线下,单选,另外一个做配合。(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

 

方法论:线下企业如何线下到线上

线下到线上其实挺不容易的,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产品分离,价格分离,甚至品牌分离。比如我2008年的时候,我在做一个冷门的暴利行业——卖筷子,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实很多高端酒店的公筷其实是非常暴利,我当时卖给了一个酒楼一盒带金属头的公筷,价格1万多,利润就有4000多。我当时合作的是全国应该数一数二的筷子品牌,老板感觉电商好,所以让我来操盘电商,但是后来没有做成功,原因就是因为老板的决心不足,同样的产品在电商上同时销售,价格还便宜,会动原有经销商渠道的奶酪,因为这个品牌从90年代就开始做了,所以全国有大量的成熟稳定的经销商渠道,线上还没有做起来就有可能丢失原有的经销商的信任,反而革了自己的命,所以如果我穿越到十年前重新做这个项目,我会进行产品分离,甚至品牌分离,线下线上卖的筷子的样式完全不一样。

 

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现象没有,我们到商场里去买空调,看到了某个型号,想到淘宝上去比价,结果居然找不到这个型号的空调,我个人瞎说,我肯定不相信厂家可以同时研发了那么多型号的空调,这个生产线,生产成本也不经济,多半是厂家换换颜色,换换设计,甚至仅仅是换了一个型号的标签而已,但是这样就可以避免线上线下比价了。另外,价格的问题也是很多线下企业很头疼的问题,双十一双十二那么大的折扣,线下企业怎么玩得了啊?所以千万不要一味的觉得线上线下的产品价格可以统一,线上的产品就是“折扣”逻辑,把原价标注得特别高,然后6折才是正常的售价,不然淘宝的小二让你报名参加活动,会被玩死的。

 

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百度问答上关于型号的一些解释

 

最近脑细胞社群里有一位同学,他代理的是一个床上用品,品牌名叫百丽丝,这个品牌的线上线下联动做的很有意思,比如你是某个小城市的实体店经销商,那么这个城市都归你了,只要本地的消费者在品牌方的官方淘宝店、天猫店购买了产品,都会给这个城市的经销商提成,我觉得这个思路真的是太棒了,但是当我仔细进一步了解的时候,他们家也做得不是那么完美,必须由这个经销商分享出去一个链接给消费者,这个消费者在这个链接上购买产品的话才会有分成,如果再大气,再开放一点就更好了。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一刀切,哪里个城市的订单,我就提成给这个城市的经销商,因为像床上用品这类产品,线下的体验感需求是很强的,但是很多人体验过后又会跑到网上去买,所以导致下面的实体店经销商在代理这个品牌的时候会有所犹豫,品牌方总部也非常需要各地的实体店对品牌有所支撑,光在线上吆喝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会把线上线下,把品牌方和经销商方全部看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不管消费者是从实体店知道来的,还是淘宝上无意看到的,不把账算么细,大力支持线下经销商去宣传品牌,无论在哪里买,都可以利润共享,这样才可以把品牌做得更大。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木匠不赚漆匠钱”,我是真心的给大部分的线下生意为主的老板建议,可以做线上,但是依然要以线下为本,线上基因和线下基因是完全两个路数,不是那么好弄的。线下实体店是以空间资源为主的业态,而有了互联网,就多了一个时间的维度,就可以打开时空之门,有几个案例我是特别喜欢的,有一个按摩的新品牌叫常乐足道,实体店策略很有意思,全部走的商场,面积也不大,以前一说到按摩,就感觉是一个昏暗的环境,中式的装修,好有一种荷尔蒙的味道,但是他们家的装修全白,走的性冷淡风格,给人的感觉是干干净净的,一看就是一家做正经生意的。

 

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常乐足道实体店干净的性冷淡风格的装修

 

它虽然是线下实体店,但是线上的互联网预约做得非常棒,提前2小时,你就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按摩师,体验感非常好,而且它有很多店,相距也不远,但是因为有预约,按摩师就可以根据预约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灵活机动安排,不用每个店都放那么多技师,人员的频效做得非常高。另外和它类似的还有做家政服务的好糠在家,像他们这种利用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把线上线下联动做得很好的案例就很值得大家体会,线上线下结合得毫不违和。

 

常乐足道微信公众号预约功能截图

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方法论:线下企业如何线下到线上

现在大家应该有一个感知,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在往实体经济走,我个人理解的是互联网的特点是快,但是不稳,真正要延长品牌、企业的生命周期还是要走线下。我还是拿老枝花卤来举例,当你莫名其妙想起来自己应该买老枝花卤或者是想起来要买特定的卤味的这种场景,肯定是非常少的,而当一个老枝花卤的实体店就在你家楼下,出小区进小区都看得见,然后诱惑你去多次购买的场景就会多很多,而且互联网上竞争特别激烈,谁有流量,谁就有销量,好不容易,一个人突然想起来自己要吃卤菜了,结果淘宝一搜,返回结果一大堆,就被别人家的做活动打折的产品给引流了,不少互联网项目的品牌、销量是很不稳定的,所以,不少的线上品牌都有强烈的落地的需求。

 

个人觉得这块做得比较好的是阿芙精油了,阿芙精油应该是线上做得最好的一个精油品牌了,不仅双十一全国销量第一,而且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实体店,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线上线下联动的,为了做这期节目,我专门给阿芙精油的CEO老杨打了个电话,他说其实他们家最赚钱的还是线上,这个就挺好,有一个重心,然后线下线上品牌共享,因为线上有品牌的势能,实体店的存活率就比较高,然后老杨还专门给过讲了一个他们的例子,几年前,阿芙精油做了一个活动,准备了3万块品质非常好的手工精油皂让线上的粉丝去当地的实体店免费领取,结果带来了十万人,而且还带动了这些粉丝在实体店购买其他的产品,线上线下联动的效果非常好。

 

为什么传统企业线下到线上就那么困难?这里有答案(实操干货) | 高臻臻的脑细胞

阿芙精油其中一个活动渠道

 

我个人觉得线上到线下没有那么难,因为线上一般代表的是快速、代表的是影响力,缺的是线下管理经验,线上基因的人才难求,但是线下基因的人才由于线下行业成熟的时间长,相对来说好找一些,所以线上到线下相对没有那么困难,包括本期节目开头讲的那个微商宝妈开店的案例,其实线上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一年好几亿的流水,线下开店主要是用错了人,没有做好管理,如果是我的话,我是不会让宝妈个体微商去开单店的,而采取区域微商代理商众筹的方式来开大一点的形象店,管理由总公司来统一经营,然而当地的微商可以共享这个实体店,可以带客户过来免费做洗脸、做美容,增加销售转化,这样又实体店落地了,又控制了成本,又节约了人工,还保证了品质。

 

我是只说人话不讲概念,专给中小企业老板们开思维脑洞的高臻臻,欢迎大家关注脑细胞的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另外也欢迎各位老板们加入脑细胞的付费社群,我本人将在微信群里24小时有问必答老板们各种商业问题,如果有合适的资源也可以帮你牵线搭桥,我在社群里等你。[最后一次插播广告:加微信naoxibaoB加入脑细胞付费社群,每隔几个小时开一次脑洞]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本期核心观点:

很多时候,一个老板的基因决定了这个公司的寿命,因为他的历史从业背景决定了这个项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否可以转型还是继续就像现在一样艰难的苟活着。

提示:加入脑细胞社群或者订阅《高臻臻7分钟商学院》,请加微信公众号:脑细胞

 

老板的基因决定了公司的寿命

 

对于来找我问营销、品牌问题的老板,我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你的团队基因到底是什么?”,其实,我问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最想问这个老板以前干过些什么职业,不同的职业会导致他特有的思维定式,而这种定式直接导致了他的项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外部环境大变化的今天,是否可以转型,还是继续艰难的维持现状,甚至决定了他的项目可以活几年。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在脑细胞成立以来,我在社群当中回答问题的时候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的团队基因是什么?”这个太重要了,时代的机遇是外力,而团队基因几乎是内功的全部,占据了项目成败的40%以上的因素。

 

腾讯永远做不好电商,淘宝永远做不好社交就是团队基因导致的,甚至是老板的个人基因导致的,腾讯是技术基因,产品基因,偏静,所以做工具类产品一流,但是做商业、卖吼货确实不行,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自己的电商平台。而淘宝是销售基因出身,团队很狼性,偏动,做商业一流,但是做产品就一团糟,支付宝改版那么多次,但是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用户使用逻辑,而且越改越乱,评价也在里面、社交也在里面、各种五花八门的小插件、小功能也在里面,给人的感觉就像商场货架上的促销广告,所有功能都想第一时间同时给用户呈现出来,没有主次,这就是“销售员”基因的明显体现,因为“销售员”的基因不会做减法,崇尚的是“货卖堆山”

 

大家可以猜一下下面的这张手机截图是哪款APP里的截图,这居然是和钱有关系的支付宝APP里的子分类的内容的截图,原本应该专注于和钱包有关系的APP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杂货铺,木匠不赚漆匠钱啊。当然,从这里也能够隐约的看得出来阿里公司大了,各种内部部门的流量之争,各种势力的相互博弈,不然不会搞那么散。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我们再来看苹果,自从乔布斯挂了以后,整个苹果的画风就变了,乔布斯是产品经理思维,一切从用户的易用性出发,再兼顾美观等等,在罗永浩和罗振宇的对话当中,罗永浩甚至说苹果这几年是退步的,比如苹果新发布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 pro,居然把带磁的充电线给去掉了,而换成了然Thunderbolt 3接口,那个带磁充电线可是人类笔记本出现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甚至当年好多人买mac都是因为这个接头。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Apple 笔记本以后会全面淘汰magsafe磁力充电,网上骂声一片

 

为什么会被换掉呢?因为今天做决策的是一个设计师,是设计师基因,而以前做决策的是一个产品经理,设计师的处女座情节可能觉得没有洞的电脑才是最美观的电脑,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用户易用的问题,而一个产品经理定义一个产品的时候,既要考虑设计上的美观,也要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只有产品经理才会考虑到发明一个磁铁的充电线,即便用户一不小心绊到了充电线,也不用担心自己昂贵的MacBook会从桌子上摔落下来,这就是一个解决痛点的发明,所以苹果如果继续设计师当道,我不看好未来的苹果。

 

所以,什么样的团队基因,领导人基因会导致这个品牌的走向,甚至决定了这个品牌的寿命,上面讲的都是大公司,我们现在来说说小公司的基因问题。[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

 

最可怕的是老板是工厂思维

 

我个人觉得最可怕的就是老板是工厂思维,也叫技术思维,举个例子,脑细胞社群里之前有一位富二代老板,他说他父亲最近想收购一家饮料厂来生产饮料卖,他告诉我他父亲找到了一个配方,可以赶超王老吉的降火功能,我说那你们到时候生产出来了以后怎么卖呢?他说他还没有想过。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位父亲的思考逻辑不对,应该先找到了销售渠道,先确定了谁买单才再去研发这个产品,但是我告诉大家,我接触了上千位中国的老板,可能80%以上多多少少都是这样的思考方式,从国外看到了一个国内没有的产品、一个模式,就想投资来山寨,从哪里搞到了一个所谓的先进的配方或者生产工艺,就想颠覆行业,其实这样的思路是不对的,甚至是可怕的,为什么创业的失败率那么高,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卖的好的产品,有可能都不是这个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工艺的产品,但是绝对是综合评分最高的产品,比如这个产品有不太差的生产工艺,有容易购买的销售渠道,并且在消费者头脑里有很多关于这个品牌的信任,这个综合评分才会导致了这个产品的成功,而仅仅是产品工艺、配方、功能的牛逼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一个很大的坑。关于工厂思维的老板,最好的对应策略就是在投资或投产以前一定要先想清楚一个事情:谁会来买单。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中国不缺制造产品的工厂,缺的是有销量的品牌

 

脑细胞社群里还有一位上海的做教育产品的老板,她说她做了一套关于青少年灾害应急处理的游戏教育软件,还是VR版本的,比如地震了,小朋友该怎么躲,火灾了,小朋友该怎么逃生,可以通过VR眼镜来实现危险场景的模拟,然后训练小学生的逃生技能。我听了以后,我觉得东西挺好,但是我接下来问了她一个问题:这东西谁来买单?第一,卖给政府,政府教委是否会采购或者是推荐学校购买?她说她现在没有对接政府。第二,卖给学校,那现在联系学校了没?学校购买这个产品的动机是什么?教委规定的?和校长的KPI考核挂钩?还是学校领导有回扣吃?因为从纯商业角度来说,对学校来说是采购是有成本的,却没有看到明确的购买动机,在现在这个特别现实的社会,学校绝对不会单纯的为了学生好去采购这么一个东西,或者说可以有低成本的替代品,在操场上自己演习演习就好了,还不花钱呢。第三,卖给家长或者学生,2C,对他们来讲,东西也很鸡肋,至少现在有购买门槛, VR设备现在并不是那么普及,就算这个模拟游戏卖100元,但是却要先花1万来购买VR设备,购买了设备了,可能也不会选择购买这个逃生演习软件,直接买好玩的VR游戏了就好了,不说逃生了,躲子弹都练习了。所以,一定要先想清楚生产出来的东西谁买单,不见兔子不撒鹰,想清楚了,再投资,再创业,一定要避免闭门造车的工厂思维,这不是铜臭,或者是太现实,而“先活下来”才是保证这个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除非这个事情只是你的爱好而已。[第二次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不花任何成本的学校火宅演习

 

第二可怕的是老板是财务思维

 

第二,最可怕的就是财务思维,说到底了就是“扣”或者“轴”,马云说过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理由是财务官的职业是检查和控制,所以财务官出身的CEO可能会缺乏远见。脑细胞之前投资了一个项目,CEO就是做财务出身的,因为各种国家政策问题导致项目进度很慢,都拖了半年时间,那天突然有一些进展了,然后需要所有高层回总公司开会,好赶紧制定下一步的计划,结果CEO第三天才回到总部,为什么呢?因为遇到出行旺季,买不到机票,只有头等舱,为了控制成本,他舍不得买头等舱,结果所有人都因为他的时间把会议往后面推迟了两天。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骂他因小失大,但是在财务认知里,真的是没毛病的,因为这个项目还没有正式落地,现金流还没有跑起来,在产品研发阶段总投资就已经花了将近一半,却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做,花将近1万的头等舱的钱是有心里压力的,而且他作为CEO也需要自己做一个表率,不然更难控制整个公司员工的成本心态。这个事情没有对错,最关键的是公司的最高决策者是怎么样的基因背景,但是对于不少创业初期的小公司来说,是不太建议财务出身的人当CEO的,因为整体思路都是防守型的,天天看着数据报表是没有办法攻城略地、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是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的,财务基因的创始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跳出已有的舒适区

不过,财务基因的人在已经走过了创业初期的集团大公司做CEO还是比较适合的,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和美国有20%的CEO曾经担任过CFO,也就是具有财务基因,可以说,CFO接任CEO已经成为了一种管理的趋势。因为公司到了这个级别,主要是在做资本运作了,资源整合了,财务基因在这个阶段就很具优势,比如在国内,阿里巴巴的前CEO卫哲和现任的张勇都是财务出身,新浪的CEO曹国伟是财务出生,优酷土豆CEO古永锵等等不少大公司的CEO都是财务出身。

 

另外我多说一点,我对成本的理解,每天都要花的钱叫成本,一次性的投入不叫成本,比如你开面馆的,要去买调味料,可能成本5元钱,你都要想办法把价钱谈成4.5元,但是如果要请一合作伙伴吃1万元的饭,那就不叫成本。

 

老板是媒体思维

 

第三,媒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脑细胞团队的基因应该是带得比较多的,虽然非常符合现在这个时代,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大家都知道脑细胞今年的重点项目是空岛,脑细胞原本有想法在冰岛租一个房子,而且地方也找好了,是在一个冰岛的海滩上,而且那里还有一个废旧的坠毁的飞机,如果把那里改造成空岛的旅行者营地是非常酷的,因为自带营销势能,可以获得大量的免费媒体的曝光,但是被脑细胞的CFO叫停了,为什么呢?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在冰岛南部坠毁的一架美海军c-47skytrain飞机,如果在旁边做空岛的太空舱酒店将非常的震撼

 

因为不赚钱,甚至还会亏很多钱,因为那边的人工工资非常高,普通的服务员基本都是30万人民币一年的薪资,如果是房东自己的房子,自己在AirBnB上挂出来做民宿是赚钱的,因为可以不计算自己的工资,毛利即纯利,但是一旦请员工了,那这个成本就会非常大,投资的回报周期非常长,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现在冰岛旅游很多导游不用当地导游,而让欧洲其他国家的导游飞过去,就算算上机票,也比本地导游便宜。做事情,追求的东西的根本就两个,求名和求利,但是媒体思维的人看重噱头,而忽视盈利能力,所以,媒体人基因的团队做项目的可持续性会很成问题,我知道的北京有几个媒体人出身做的项目,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虽然名气很大,但是都不赚钱,因为内部的管理一团遭。

说到这里了,那我们自己脑细胞这个团队到底是什么核心基因了,虽然脑细胞节目一直在给自己贴“营销”的标签,但是做了那么长时间,才慢慢发现我们自己的核心基因其实不是营销基因或者是媒体基因,而是产品经理的基因,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策划商业项目都是从最根本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去创新的,而最终大家看到的仅仅是最外层的营销方法论而已,比如表面上我们是在做A行业,但是实际上可能是通过B行业来盈利,因为有一些具体的项目还没有最终落地,我不是太好分享,我来举个其他人的成功案例,同样是卖自行车,我们可能给企业的建议是做成共享单车,靠押金的资金池,靠资本的力量来实现自行车的盈利。脑细胞那么久以来,每年会碰1000个项目以上,从来都没有区分过行业进行服务,所以造就了我们特有的多行业基因,我们应该中国是最懂跨行业思维的产品经理团队之一。

从你老板的思维种类看你的企业能活几年 | 高臻臻的脑细胞

脑细胞最早期的时候的四位创始人团队,后面,还有非常擅长资本运作和商业布局的邓怡等等大神的加入。

 

上面三种老板的思维基因是我个人接触得最多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基因的形态,比如设计师思维、码农思维、中介思维等等等等。每个人的从业经历已经无法更改,每一种基因有都有各自的利弊,所以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一定要思维跨界,并且要有江山轮流坐的豁达,一帮股东、一帮合伙人,首先要多元互补基因,另外在不同的企业阶段,如果不同的基因的CEO轮流的来带着企业走一段那才是最好的。

比如:我之前做的老枝花卤,因为我是营销基因,所以打天下我去,但是同样因为我是营销基因,守天下,我肯定是昏君,会导致企业规模大了以后内部管理一团遭,所以我把CEO交给我的合伙人,财务出身的周周来负责,他比我更适合守天下,稳中求进,当然最关键的,股份我愿意多留给做事的人,多劳多得嘛,而且从另外一个很自私的角度上来说,不用负担那么多的责任了,不用每天都做你不擅长的事情了,而利润分配呢?分1000万和分800万有多少区别呢?所以当老二、当老三有的时候是最舒服的。我还是那句话,木匠不赚漆匠钱,做自己最擅长,最开心的事情。

最后我再啰嗦一句,打个总结,在现在的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个人认为对现代商业特别有帮助的主导基因:第一、是互联网或者媒体基因,第二、是风险投资的融资基因。

我是只说人话不讲概念,专给中小企业老板们开思维脑洞的高臻臻,欢迎大家关注脑细胞的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另外也欢迎各位老板们加入脑细胞的付费社群,高臻臻本人将在微信群里24小时有问必答老板们各种商业问题,帮助大家头脑风暴,现在社群已经有1000多位老板在那里一起共同进步了,欢迎您的加入。[最后一次插播广告:加微信naoxibaoB加入脑细胞付费社群,每隔几个小时开一次脑洞]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本期核心观点:

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养老产业,而中国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从日本的老年人市场借鉴,看如果做中国的养老产业。

提示:加入脑细胞社群或者订阅《高臻臻7分钟商学院》,请加微信公众号:脑细胞

 

中国的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做老年人生意有很大的商机,今天我将分享分享怎么做老年人生意,第一部分,我来说说现在的中国的老年生意的现状,第二部分,我将重点说说从日本的现状来看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市场,因为日本应该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了,他的现状有特别有借鉴意义。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2005-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变化趋势图

 

偏门的中国养老生意现状


 

我先说现状,中国的老年人生意现在还处于萌芽阶段,甚至是特别乱的阶段,各种老年人“骗局”特别多,那天,我妈回家特别开心,她告诉我她又到楼下去做了免费的理疗体验,老板还免费送给了她一些所谓的土鸡蛋,我内心想,老年人只要开心,也是蛮好的,突然又有一天,我妈回来跟我说:“他们要搬家了,现在正在处理理疗设备,都处理十多台设备了,看我们家要不要买一套,隔壁的张大爷糖尿病和失眠都治好了”,我说:“妈,你赶紧打住,他们在这里让你们免费去体验,又隔三差五的小恩小惠,就是想最终想赚你买设备的钱。”果不其然,那家理疗店门口挂了那么大一个横幅:“最后一天了,不走不是人”,结果2年了都还在一直处理设备,据说一个只有30平方的小店处理了几百台设备,实在是佩服佩服。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身边应该多多少少大家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什么卖老年人理财产品的,特别是现在很多p2p公司在银行大堂租个办公桌就开始冒充银行工作人员骗老年人了,什么卖墓地的,什么卖保健品的,各种花式骗法,看准的就是老年人和现代社会脱节,但是这些都不是长久的生意,不具备可持续性,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的。

 

日本的养老产业现状


 

如果要可持续发展的做老年人生意,我们还真得向日本学习,不能玩点花式的技巧就完了,一定要走正道。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特别严重的国家之一,它在老年人市场已经走了很多年,有特别多的经验可以学习。比如就说日本的养老院,光养老院的类型就分了11种,什么养护型、康复型、疗养型、日间临时型、短期寄养型、经济型、集体住宅型、高级公寓型等等,分得非常细。而且从数量上来说,也是特别夸张的,大阪的人口只有267万人,相比上海的2400万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但是养老院却有341所。不说养老院了,2017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日本的轮椅、拐杖和护理床等相关用品多达4万种,所以,中国在真正的养老产品上是远远落后的,这也预示着有大量的商机潜力在里面。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日本养老院实拍

 

日本松下集团也开设了养老院,做了很多黑科技产品的创新,比如每一位老人都会佩戴一个定位仪,手指粗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准确的定位到老人的行踪,只要一摁按钮,护理人员马上就能赶到。在房间里,老人的床脚也有探测仪,如果老人不小心摔到床下,探测仪也会自动报警,通知控制中心。床单的夹层里也有探测器,知道老人是否大小便失禁。在厕所里,马桶盖和马桶座专门用了不同的颜色,防止老人弄错,如果入厕时间过长或者有异常反应,头顶上的探测器就会智能分辨,通知控制中心。在房间的书桌上,放着一台传真大小的液晶显示器,上面装着摄像头,这就是一个远程的医疗终端,只要触摸屏幕,老人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测,比如量血压、脉搏等等。测量的数据自动记录在机器里,一摁发送键,数据就发送到了医疗中心,医生看到数据,就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和老年人沟通。[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日本老人女用夜壶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有的老人记不住自己的房号,可以贴自己最喜欢的画到房间号上,以便识别,贴心的细节设计啊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日本养老院的老人洗澡的浴缸

 

开眼界:借鉴日本来说说中国未来的老年人生意 | 高臻臻的脑细胞

日本养老院里可以用脚蹬的轮椅车,以免腿脚的彻底老化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日本的整个医疗养老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和中国的现状不能比,其实前面说的这些黑科技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在中国一样可以低成本的生产出来,养老体系虽然没有日本那样成熟,但是这个商业模式的过度版本,在现在的中国同样是可以实现的,比如把这些黑科技的老年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和广大的物管企业合作,当检测仪器报警的时候,比如老年人的水表、电表1周没动了或者是老年人在厕所里2小时不移动了,这个时候物管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冲上去看看老人的情况,是完全可行的,平时没事的时候,物管还可以在营养师的建议下给老年人买买菜、送送米什么的,而每个月,只需要老年人的子女支付100元或者200元的看护服务费,这是很有可能有市场的,而对物管来说也非常的乐意,因为多了一块可以增加营收的新业务。[第二次插播广告:关注微信:naoxibao01,回复“日记”可查阅每天更新的《高臻臻的营销日记》]

 

日本的养老主要有三种主要的形态,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互助养老。

 

日本的养老院现在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家,平均拥有50间以上的住房,人均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日本政府企业在建设养老设施时,十分注意专业化细节,如住宅居室设计、家居用品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由于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养老院的主办方往往将这些细节外包给专门企业。因此伴随着养老设施的社会化建设和运营,带动了一大批“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等很多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催生出一个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链。

 

养老院因为一般建在郊外,亲人探视不方便,老人也有一种“被社会遗忘”的感觉。因此,日本养老的重心也逐渐向居家养老偏移,社区周边的养老企业会给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上门护理、上门帮助洗浴、日托护理等等很多服务。更有意思是在中国有幼儿园、托儿所,而在日本有托老所,家人如果上班或者出去旅游,都可以把老人托付到这里,回来以后再接走。一些具有商业色彩的托老所还打出了“特色服务”,比如,有些机构会强调他们主要“针对的是老年男性”,器械技能训练为主;有的会强调他们“针对的老年痴呆的老人”,有的日托所则强调自己的煲汤“有营养”。

 

1970 年日本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到 1995 年则晋升为老龄社会,2007 年则步入超老龄化社会,这些现实压力让日本的养老产业发展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日本之所以这一块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日本有一种特殊的养老保险——“介护保险”,中国也有养老保险,但是这仅仅是针对退休了以后能够吃得起饭,但是对真正意义上的“养”是没有针对性的支持的,比如老年人行动不方便,就需要有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特别是老年痴呆和老年残疾的养老,对中国的子女来说是非常现实、压力非常大的事情,这一块中国暂时是没有做社会保险层面上的政策支持的,而日本就不一样了,那么多企业挖空心思的做养老产业,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保险基金里赚钱,这样就日本的养老产业的企业就可持续性的发展和创新了。

 

日本的介护保险是2000年的时候推出的,属于基本社会保险,和我们的“五险一金”一样,是预先从工资里扣除的,法律规定年满40周岁以后就要开始缴纳保费,而老了以后享受的前面讲的各种高大上的养老福利只需要自己支付10%的费用,而剩下的90%都有保险来完整支付,真的是太爽了。介护保险不同于医疗保险,其保障的不是治病,而是照顾,是老了之后有人帮助你。所以在日本,加上其他的保险政策,日本的老年生活是以国民年金、医疗保险、介护保险这三重保险全面保障的,导致了日本的养老产业非常的成熟。

 

中国普及护理服务的关键在于引进中国版的护理保险制度,有个好消息是北京和上海的部分地方政府已开始试点了。在北京海淀区,根据生活能力将被保险人划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3个等级。如果是重度失能,政府每月补贴1900元。居民按年龄每月缴纳70~90元左右保费即可。如果能在2020年前在全面的推广这套养老制度,中国的养老市场可能出现爆炸式增长。而根据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中国的养老产业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到22万亿元,所以未来的2020年到2030年之间,是中国养老产业的黄金发展期,时间已经不早了,如果想进入中国养老行业,现在差不多可以开始动身筹备了,之前看了一篇新闻,上海已经有养老企业在开始把房地产和养老结合在一起商业运作了,比如老年人一次性购买房产的使用权,然后每个月再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等等,很有意思。

 

我是只说人话不讲概念,专给中小企业老板们开思维脑洞的高臻臻,欢迎各位老板们加入脑细胞的付费社群,高臻臻本人将在微信群里24小时有问必答老板们各种商业问题,帮助大家头脑风暴,现在社群已经有1000多位老板在那里一起共同进步了,让咱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最后一次插播广告:加微信naoxibaoB加入脑细胞付费社群,每隔几个小时开一次脑洞]